首页

艾彩原创论坛

时间:2025-05-24 15:38:34 作者:2025上合组织国家媒体合作论坛在新疆举行 浏览量:80570

 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宝库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,才能为文化创新创造注入源头活水,提供持续不断的滋养

  坚定文化自信,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

  不久前,在第33届奥运会上,中国艺术体操队进入集体全能决赛,在动作编排上融入拔剑收剑、弯弓射大雕、敲鼓等动作,彰显汉唐气韵,最终夺得中国该项目首枚奥运金牌;中国花样游泳队在比赛中巧妙摆出甲骨文的“山”字造型,结束中国花游没有奥运金牌历史的同时,也让中国古文字给世人留下惊鸿一瞥……体育与艺术融合,力量之美与文化之美交织,奥运舞台上刮起“中国风”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的,“你们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”。

  既悠久、又厚重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绽放时代光彩的基础。近年来,从依托中国历史、神话打造的大型游戏,到《三体》《流浪地球》等科幻巨制,这些作品之所以吸引人、受欢迎,不仅在于其充满中华文化元素、符号,更在于其中蕴含着“很中国”的世界观、价值观。比如电影《流浪地球》中,当地球面临危机,人类并不是选择独自“逃离”,而是带着地球一起“流浪”,这本身就反映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观念和家国情怀。当代许多文化产品、文艺作品,其深刻性、立体感,往往源于5000多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宝库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,才能为文化创新创造注入源头活水,提供持续不断的滋养。

 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开新花”“结硕果”,还必须解决好如何“浇水”“施肥”的问题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作出“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”“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”等改革部署,为的就是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、创造力。现实中,有的文化产品创作投入大、周期长、未来收益不确定,如何从制度层面为创作提供支持,鼓励创作者打磨出精品?有的传统文化领域较为冷门,如何为其拓展发展空间、留住传承所需的人才?解决这类问题,必须用改革的办法。消除痛点、打通堵点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传承发展中枝繁叶茂。

  当然,重视传统文化不意味着闭门造车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。”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。巴黎奥运会霹雳舞赛场上,出生于武术世家的中国选手亓祥宇,将醉拳、太极等元素与西方舞蹈元素巧妙结合,令人耳目一新,赢得满堂喝彩。融合了苏式传统园林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的苏州博物馆新馆,清新典雅,近年来成为网红打卡点。话剧《司马迁》突破传统历史剧的视觉表现手法,舞台背景选择多幅深色的汉代画像,并融入西方戏剧的美学风格,为观众所津津乐道。兼收并蓄、海纳百川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开放包容中焕发新活力。

  “我更喜欢自己在中国风节目里的表演状态,也让我更有自信。”中国艺术体操选手王子露的感慨,道出多少人的心声。坚定文化自信,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,就一定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为主动、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。

  彭 飞

 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4年09月02日 05 版) 【编辑:胡寒笑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(身边的变化)安徽合肥人才政策显成效:人才汇聚共描发展蓝图

稻蟹、稻虾项目的顺利实施,实现了“用水不费水、用地不占地、一水两用、一地双收”的效果。文波龙说,盐碱地的治理不仅是农业生产问题,还是生态、环境问题,改良土壤的同时,需要统筹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治理。

新一代信息技术全国赛开幕 240余家企业角逐

刘俊喜进一步解释道,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,“扫统万,平秦陇”。随着关中的克定,关陇地区十六国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风格特征传入平城,对恒安街M11和M96等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产生影响。同时,北魏平城墓葬也影响了关中墓葬文化的发展,如航天神光外包M7出现头戴风帽男陶俑、陶羊,凤栖原M9陶罐、陶壶器表上出现弦纹和水波纹。

证监会吴清:去年查办案件数量和处罚金额大幅上升

本届赛事设马拉松、迷你健康跑两个参赛项目,其中马拉松24000人、迷你健康跑6000人,总规模30000人。本届赛事特别设置了跑团赛中赛。此外,组委会在设置马拉松项目名次奖、破赛会纪录奖、马拉松项目中国籍运动员特别奖、跑团赛中赛奖励的同时,还设置了年龄组特别奖、破三奖励。

2024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“市长杯”国际青少年冰球邀请赛挥杆

中原文化对于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,限于资料,我们主要从制度和佛教文化两方面着眼。作为唐朝文化代表的律令制度,可以通过于阗的官制、行政和文书制度等方面看到其影响。

张常宁现身女排龙年首训

立足有机旱作特色优势,山西整合集聚各方科研资源,成立国家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有机旱作专业委员会,完善农科教产学研协同机制,在旱作良种攻关、农技集成创新、水土肥协同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,推动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基本成型,生产体系初步完善,经营体系日趋成熟,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有效转变,资源利用水平、生产水平、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